你是否想過,自己丟棄的舊手機或舊電腦的最終“歸宿”在何方?據聯合國發布的數據顯示,全球産生的電子垃圾約0%最終流向中國,中國事實上已經成爲全世界最大的“電子垃圾桶”。
“洋垃圾”入侵中國並非危言聳聽。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的數據顯示,;0''年,中國從美國進口垃圾廢品交易額達''.億美元,占中國從美國進口貿易總額的''.'%。英國媒體報道,該國政府承認,每年有';00萬噸“綠色”垃圾被運往中國、印度等亞洲國家。在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電子垃圾。
本土電子垃圾的增長速度也不容小覷。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報告稱,全世界的電子垃圾以每年00萬噸的速度增長,其中中國年産;0萬噸電子垃圾,僅比美國少0萬噸,已成爲世界第二大電子垃圾生産國。數據顯示,如果按照'0年至'年的使用壽命計算,中國每年將有00萬臺電冰箱、00萬臺洗衣機、00萬臺電腦和電視以及上千萬部手機進入淘汰期。僅以杭州爲例,其年産生的電子垃圾就能填滿整個西湖。
電子垃圾又稱“電子廢棄物”,主要包括家用電器和計算機等電子産品的報廢品。電子廢棄物中通常會含有大量重金屬和有毒物質。例如,我們使用的液晶顯示器裏含有水銀(汞),就是一種有毒物質。在對廢舊顯示器進行拆卸、焚燒或填埋時,很容易導致有毒物質泄漏,造成環境汙染。同時,一些可供回收利用的稀有金屬和工程塑料,在處理過程中也常被浪費。以手機爲例,從每噸舊手機可提取的黃金量,是金礦石“含金量”的0倍。
在日本,包括電子垃圾回收等在內的資源可再生行業被稱爲“靜脈産業”。正如人體的血液在通過動脈爲身體輸送養分後,再由靜脈流回心髒參與到下一輪的循環一樣,回收處理企業將生産和消費過程中産生的廢棄物轉化爲可重新利用的資源,從而實現各類廢物的再利用。
在中國,電子垃圾回收行業只能算是剛剛起步。一方面,目前國內電子廢棄物的回收領域,技術水平相對落後,且缺乏嚴格執法環境;另一方面,從事電子廢棄物回收處理業務的人員依然是以“散兵遊勇”爲主。他們大多騎著三輪車穿梭在大街小巷,“打遊擊”式的收購廢品。;0''年年底,持續兩年的家電“以舊換新”政策退出,沒了補貼,消費者更願意把電子垃圾賣給出價更高的作坊式企業。這類回收企業處理廢舊物品的方式往往簡單粗放,極易造成環境汙染。而由于成本原因,技術和設備相對先進的正規企業卻“無米下鍋”。以華新綠源爲例,該公司是全國廢舊家電回收處理試點企業之一,去年停工了個月。
在應對“洋垃圾”入侵的問題上,盡管國家頒布的《禁止進口固體廢物目錄》明令禁止進口廢棄計算機類、家用電器以及通訊設備等電子垃圾,國際條約《巴塞爾公約》規定,禁止以任何理由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出口有害廢物,但還是有大量的電子垃圾從非法途徑流入國內。在利益驅動下,違法者以低買高賣的方式,賺取中間的差價。令人遺憾的是,這些電子産品其實原本大多産自中國,“周遊”世界一圈之後,竟“奇幻漂流”般地回到中國。其結果就是,汙染最終被留在了中國。
國外在電子垃圾處理方面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經驗。在德國,目前有約'萬個電子垃圾收集點,每位居民可最多將;0件舊電器交由其免費處理。在美國,不少生産廠商和零售商都有自己的回收措施。例如著名的家電零售企業“百思買”,店內就設置了回收亭。蘋果公司則鼓勵消費者將舊iPod送到其遍布美國的;家門店進行回收,這樣消費者在購買新的iPod時,可以抵價'0%。
推薦理由:
信息技術的發展帶動了整個社會的發展,同時也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問題。電子垃圾成災就是其中之一。這一問題在中國更應得到政府和民間的全面關注。中國是全球IT産業最大的代工廠,這個行業中的大多數企業從事著電子元器件的生産和加工工作。從全球IT産業鏈分布來看,這些企業處在 “産業微笑曲線”的最底端——産業附加值低,同時卻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爲代價。如果,本土制造業生産的廢料尚不能得到很好的回收和再利用,此外,還要承擔全球電子垃圾“拾荒者”的角色,中國恐怕真的要成爲全世界的“電子垃圾桶”了。
盡管近些年來,國家層面出臺了《廢棄電器電子産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舊電器電子産品流通管理辦法》、《禁止進口固體廢物目錄》等法律法規,但讓人遺憾的是,執法力度不大,監管缺位等老問題依舊。從産業角度看,國家應該適時制定電子垃圾回收補貼機制,使得企業既有開工的需求,也有參與回收的動力。就個人而言,做到垃圾分類,將電子廢棄物交由專門的機構回收處理,都是力所能及之事。
相關鏈接:燦達電子內銷公司,建亞電子,HR燦達連接器,燦達連接器,HR鴻儒連接器,HR連接器,HR連接器價格,連接器原廠替代品,燦達電子,東莞連接器廠家,臺灣連接器廠家,電子連接器廠家